胃肠、结肠、直肠均为连续性空腔脏器,其腔内含胃、肠、胆和胰液,结肠内富含细菌,故胃肠手术被视为可能被细菌污染的手术。电外科技术在胃肠外科应用主要是切割离断、清扫切除淋巴结和止血,其中以清扫切除淋巴结更具专科手术特色。
胃肠道的解剖特点:①均具有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织结构。②具有丰富的系膜营养血管,逐级分支深人胃肠各层组织中。③当营养正常、局部无缺血和感染时,胃肠道离断后具有强大的修复愈合能力。④胃肠道均有相对解剖位置固定的淋巴结和淋巴管引流区域,呈现由近至远的逐级淋巴引流规律,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时,须根据肿瘤分期清扫切除相应的淋巴结。
电外科切割离断可应用的部位,包括肝胃韧带、大网膜、胰腺被膜、大小肠系膜、直肠侧韧带、骶前间隙和肛提肌分离等。直接切断食管、胃体、十二指肠、空回肠和结直肠。
在这些部位可选用百克剪、百克钳、超声刀或结扎速行切割离断,在不同部位根据术者经验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电外科器械。术中应注意:
(1)对胃网膜右动静脉、胃左动静脉和小肠结肠系膜主干动静脉均不宜用电外科器械直接离断。虽部分电外科器械在动物试验中证实可闭合离断直径≤7mm的血管,但实际操作中应以安全和减少热损伤为前提,此类离断操作仅在腔镜或机器人手术中的特定部位方可使用。
(2)分离骶前间隙和离断直肠侧韧带时,为避免损伤输尿管、骶前静脉和生殖神经,应降低和控制电外科器械的输出功率,同时寻找到解剖间隙和层次,在良好显露和直视下操作,尤其在盆底深部操作时应注意电外科器械的绝缘保护,防止意外电外科热损伤。
(3)采用电外科机械闭合胃肠道,可在需切除侧以较大功率切断,此种操作简便且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离断后在保留侧钉合端常有渗血,甚至活动性出血,可用电凝、氩气刀或缝扎方法处理,不宜行长时间高输出功率电凝,因金属闭合钉导电, 存在扩大局部电外科热损伤风险,对断缘经电申 管 宜凝和氩气刀处理仍无法止血处,需缝扎止血。
胃肠道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强调完整切除原发肿瘤的同时,需规范清扫切除肿瘤所在区域的淋巴结。
无论开放、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均多采用电外科技术分离清扫淋巴结。因肿瘤分期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各异,总体要求争取连同淋巴结周围组织一并整块切除,而淋巴结系富含血供,且引流淋巴液,术中应强调:
(1)当淋巴结已受累时常难以顺利分离,应强调在其被膜外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较小输出功率的电外科器械,如针状钨丝电极或百克剪、超声刀来分离淋巴结,沿淋巴结被膜分离是常用方法。当淋巴结已融合成团时则尽可能找到组织间隙行分离,关键是避免电外科器械分破或插入淋巴结内,对较大的淋巴结营养血管和淋巴管仍以结扎为妥。
(2)多数淋巴结位于大血管旁,如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旁淋巴结等,清扫此类淋巴结常仅有很小的解剖间隙,而当淋巴结已有癌转移时则几乎与血管间无间隙。因此,通常有两种清扫方法——即沿血管鞘外分离和鞘内分离,后一种方法看似更彻底,但有损伤血管风险,特别在以电外科器械进行鞘内分离时,热损伤可能致大血管壁隐性损伤或直接损伤致大出血,如大功率超声刀、百克剪或百克钳分离时,止血效果好,但造成血管壁热损伤虽不致术中出血,而易在术后数周内发生假性动脉瘤,甚至继发瘤体破裂大出血。因此,以电外科器械分离清扫淋巴结时,在紧邻大血管处强调应行销外分离,以中低输出功率为宜。对疑有血管外膜损伤时,可用5-0血管缝合线修复。
(3)当清除深部淋巴结或较大范围清除融合淋巴结后常有较多渗血,此时可应用纱布压迫后氩气刀凝血或缝合止血,不建议用较大输出功率的电凝止血,以免损伤重要脉管结构。
内镜技术的问世带来了医学史上的巨大突破,尤其在治疗方面,产生了内镜外科和微创手术新概念,至此胆胰和胃肠疾病的诊治进人了一个精细检查治疗的新时代。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由内镜活检孔插入造影管至十二指肠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做X线造影检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通过高频电切开乳头括约肌,广泛应用于胆管结石、胆管末端良性狭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胰胆疾病的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应用电外科内镜电切(Endo Cut I)功能。在内镜息肉切除术基础上,目前又发展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口肌切开术(POEM)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一系列新的内镜适应证,取得了优异的微创治疗效果,手术更为安全高效,此类手术应用内镜电切(Endo Cut Q)功能。如在使用海博刀行ESD手术时,由于黏膜下层形成的水垫有效地隔离热传导,保护了肌层,因而减少穿孔发生。